古灵异旅大讲堂>穿越历史>节度天下二 > 第9章 七月七
    第9章七月七

    应天书院位于应天府城南湖畔,乃是全国最高学府。建立于北唐年间,兴盛于郑朝初年。应天府距离郑朝的首都汴梁城不过是三百五十里的距离,而且一路平坦不说,还有水路交通。水陆路畅顺,只需要花费少少钱,就可以坐船一天一夜抵达汴梁城。如果骑快马,更是不过半天的时间。

    故而这里成为了大量士子求学的地方,一旦有科举什么的,便可以轻松到汴梁城参加科举。除此之外应天书院还涌出了不少名人,至今三百年。特别是在郑朝以来,应天书院更是人才辈出,就这近百年以来,便出了一千七百名知州,一百零六名路级(省级)的转运使、朝廷上的相公更是有近三十人。

    不过现在杨忠孝却有自己的打算,摇了摇头,说道:“还有三个月就州试,暂时留在大名府也好!”

    杨富贵一拍扶手,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心中那股邪火了,冲着杨忠孝气愤道:“你知道你自己在干什么吗?你知道明天街坊邻里会怎么说为父、说你吗?你到了国子监,知道会被其他人怎么说吗?给教导用怎么样的目光看着你吗?你老老实实的给为父去应天府,这事情不是跟你商量,而是命令!”

    杨忠孝并不怒,脸se依旧显得很平静。“父亲大人,你难道认为作为儿子的我,没有能力在跌倒的地方站起来了吗?”

    杨富贵都不知道该怎么说自己这个儿子了,站起来,俯视着杨忠孝,恨铁不成钢的说道:“你知道什么呢?老子吃盐比你吃米多,你到底想什么了?”

    “想作出一些事情!”杨忠孝说着,就不理会杨富贵在后面如何咆哮,人便躲入了书房中。

    别看杨忠孝一直显得很平静很淡然,但其实杨忠孝是一个骄傲的人。越是淡然,一旦被触及逆鳞,将不是简简单单的反击,而是要天地为之失se!

    郑朝重文轻武,虽然因为今年来的乱象,武人地位有所提升,但鉴于郑朝得国不正,故而对于武人极为防范。当然了,对外是说“历年战乱不休,武人误国,可用,不可重用。”

    这等大道理,也就是骗骗那些热血少年还可以。

    考试是在七月下旬,故而也叫秋考。中者可得秀才功名,算是真正的有了掌握权力的资格。虽然这个资格很微不足道,但没有人可以否认秀才就是一个门槛,进之富贵,失之蹉跎一生。

    杨忠孝虽然得到些许记忆,但并不完整,故而这一段时间都在恶补。不过让他感叹运气的是,郑朝皇帝尚古,重诗词歌赋,将北唐的科举制度上,回复前唐的诗赋和贴经,诗赋就不用说了,贴经就是默写。一些经籍中抽取一些话,中间空出一段,或者数段,由科考者填写。除此之外还有问策、杂谈、律法三道。

    而其中以诗赋最重,分数最高可达百分之四十,也就是说,诗赋一道好了,其他不是太差了,得秀才功名完全不是问题。

    要不然真是三个月时间就去秋考,杨忠孝真的没有把握。毕竟他学的和古代教育系统完全不同,如果没有把握,杨忠孝怎的会去秋考呢?此次如果失败,那将是耻上加耻。

    七月七ri,正是七夕节,众多富家公子、闺房小姐都出门游玩,尚未到晚上,外面已经张灯结彩。特别是富贵人家,纷纷把家中绫罗绸缎制作的鲜艳衣服用竹竿子高高挂起。名曰晒衣,实为炫富。

    杨忠孝看着那竹竿高高挑起的绫罗绸缎,撇了撇嘴,不以为然,正想回书房中苦读。一阵脚步声响起,扭头看去,乃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卢平肃,字铮亮。当ri杨忠孝被“休”的事情一出,他便第一个跑来安慰杨忠孝。

    唯恐杨忠孝表面上的平静装出来的,不惜连续一个月每ri徒步往返十里路陪伴杨忠孝学习。之所以不住下,是因为家中有年幼母亲,卢平肃极为孝顺,故而每夜从不留宿外面。

    一个月后,见杨忠孝真的没有事情,这才不每ri来与杨忠孝相聚。不过隔三差五的,卢平肃还是会来找杨忠孝,是杨忠孝打心眼里认同的好友、知己。

    杨忠孝略带惊讶的看着卢平肃,问道:“铮亮兄,怎的如此晚了,还来寻我呢?不用在家侍母吗?”

    卢平肃刻板的脸上露出一抹笑意:“你忘记了今ri是什么节ri了吗?”

    杨忠孝不以为然的说道:“七夕节嘛!不过是富户炫富之ri!”

    说起七夕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牛郎织女那美丽的爱情故事,但实际上七夕节还有两个习俗,晒衣、晒书,在其他地方杨忠孝就不知道,不过在大名府这可就是盛况。

    这个晒书就是把书拿出来晒,看似普通实际上则不然。这书虽然已经有印刷术的出现,但一些书籍依旧很珍贵。特别是唐以前的古书、竹简之类的,而晒的就是这一类的书,故而说是晒书,不如说是炫富。晒衣便是把绫罗绸缎制作的鲜艳衣服挂起来,更是张扬。

    杨府也没有免俗,更何况杨富贵乃是一暴发户,如果不是今年杨忠孝出了那一事情,怕且现在更是热闹,杨忠孝连个读书的安静都没有。